您好,欢迎光临徐州江煤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联系我们

  • 了解更多详细信息,请致电

    400-180-6658

  • 或给我们留言

    在线留言
新闻

热门搜索: 自救器 稳压电源

行业动态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不必悲观煤炭业的未来
发布时间:2016-05-06                 点击次数:


煤炭行业告别“黄金十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虽然地方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脱困措施,但效果并不显著,整个煤炭行业运行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于是,不少人悲观地声称,煤炭恐怕已成咸鱼,今后再难翻身。

但正如中煤协高层所言:困境前所未有,但并非绝境。

当前,国内煤炭业产能严重过剩已是不争事实,而随着新能源发展、能源转型和节能减排措施推进,未来,煤炭消费需求总量必然会逐渐下降。从2012年起,煤炭消费弹性系数即呈下降趋势,2012年为0.5,2013年约0.4。以经济增长率7%-8%计算,煤炭消费弹性系数只能维持在0.2至0.3。这决定了全国煤炭结构性过剩的态势短期难以改变。

但是,决定煤炭未来趋势的更重要因素是经济增长速度。笔者研究发现:宏观经济增降与煤炭消费增降呈正相关,经济增速放缓必然带来煤炭消费需求增长放缓。

经济周期波动具有规律性,没有永远的高峰,也没有永远的低谷。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作为周期性行业特点突出的煤炭业,难以摆脱经济景气周期的影响,也因此既不会永远高涨,也不会永远低迷。既然如此,我们就没有理由为煤炭业眼下的困境而悲观。

第一,我国经济具有巨大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未来发展空间还很大。从城镇化角度看,我国正在经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镇化进程。2014年我国的名义城镇化率仅为54.8%,户籍城镇化率则低得多,仅为36%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研究表明,未来十年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将带来超过四十万亿的投资,这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从工业化角度看,我国的工业化正处于中后期阶段,工业化的任务远没有完成,除东部少数经济发达的省市基本完成工业化外,中部、西部等省区工业化的发展还不是很充分,不少地区还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因此,中国的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将为经济增长提供多元化的“后发红利”,足以支撑未来中国经济向更高更好方向发展。

第二,从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更高层面,可以寻找到对经济增长具有中长期持久推动的力量。比如“十三五”规划建议的编制,2016年初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的实施,就可以形成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中长期持久推动的力量。“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这三大国家战略的布局和实施,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在空间格局上的重大创新和突破,将会充分利用和发挥我国经济的巨大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释放出需求面和供给面的巨大潜力,凝聚起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中长期持久推动的力量。政府将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可从体制机制上给各类市场主体松绑,激发市场活力,也将成为刺激中国经济发展的实实在在“改革红利”。

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确定,到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将控制在48亿吨标准煤,煤炭消费量控制在42亿吨左右,煤炭消费比重控制在62%以内。这意味着煤炭未来相当长的时期仍然是支撑我国能源消费需求的主体。

因此我认为煤炭业的未来,无须悲观。煤炭业只要坚定地走整合、清洁、高效之路,未来一定阳光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