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务院发文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智慧城市大显身手
新华网北京8月10日电 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意见要求,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统筹各类市政管线规划、建设和管理,解决反复开挖路面、架空线网密集、管线事故频发等问题,保障城市安全、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景观、促进城市集约高效和转型发展。意见明确,到2020年,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地下综合管廊并投入运营,反复开挖地面的“马路拉链”问题明显改善,管线安全水平和防灾抗灾能力明显提升,逐步消除主要街道蜘蛛网式架空线,城市地面景观明显好转。地下综合管廊是指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意见认为,当前,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地下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意见称,要将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民生工程。意见要求,当前要适应新型城镇化和现代化城市建设的要求,把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作为履行政府职能、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内容,在继续做好试点工程的基础上,总结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有效做法,逐步提高城市道路配建地下综合管廊的比例,全面推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专家表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是一个城市的内在“名片”,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要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来统筹协调,在满足城市居民基本需求的同时,杜绝重复建设、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意见要求,地下综合管廊应配套建设消防、供电、照明、通风、给排水、视频、标识、安全与报警、智能管理等附属设施,提高智能化监控管理水平,确保管廊安全运行。事实上,早在去年8月,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了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其中,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也明确纳入智慧城市建设综合规划中,并提出了加快统筹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及建(构)筑物数据库等资源,加快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和应用体系建设。
193 时间:
2016-08-26 -
国务院发文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智慧城市大显身手
新华网北京8月10日电 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意见要求,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统筹各类市政管线规划、建设和管理,解决反复开挖路面、架空线网密集、管线事故频发等问题,保障城市安全、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景观、促进城市集约高效和转型发展。意见明确,到2020年,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地下综合管廊并投入运营,反复开挖地面的“马路拉链”问题明显改善,管线安全水平和防灾抗灾能力明显提升,逐步消除主要街道蜘蛛网式架空线,城市地面景观明显好转。地下综合管廊是指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意见认为,当前,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地下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意见称,要将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民生工程。意见要求,当前要适应新型城镇化和现代化城市建设的要求,把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作为履行政府职能、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内容,在继续做好试点工程的基础上,总结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有效做法,逐步提高城市道路配建地下综合管廊的比例,全面推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专家表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是一个城市的内在“名片”,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要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来统筹协调,在满足城市居民基本需求的同时,杜绝重复建设、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意见要求,地下综合管廊应配套建设消防、供电、照明、通风、给排水、视频、标识、安全与报警、智能管理等附属设施,提高智能化监控管理水平,确保管廊安全运行。事实上,早在去年8月,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了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其中,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也明确纳入智慧城市建设综合规划中,并提出了加快统筹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及建(构)筑物数据库等资源,加快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和应用体系建设。
226 时间:
2016-08-26 -
不必悲观煤炭业的未来
煤炭行业告别“黄金十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虽然地方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脱困措施,但效果并不显著,整个煤炭行业运行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于是,不少人悲观地声称,煤炭恐怕已成咸鱼,今后再难翻身。但正如中煤协高层所言:困境前所未有,但并非绝境。当前,国内煤炭业产能严重过剩已是不争事实,而随着新能源发展、能源转型和节能减排措施推进,未来,煤炭消费需求总量必然会逐渐下降。从2012年起,煤炭消费弹性系数即呈下降趋势,2012年为0.5,2013年约0.4。以经济增长率7%-8%计算,煤炭消费弹性系数只能维持在0.2至0.3。这决定了全国煤炭结构性过剩的态势短期难以改变。但是,决定煤炭未来趋势的更重要因素是经济增长速度。笔者研究发现:宏观经济增降与煤炭消费增降呈正相关,经济增速放缓必然带来煤炭消费需求增长放缓。经济周期波动具有规律性,没有永远的高峰,也没有永远的低谷。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作为周期性行业特点突出的煤炭业,难以摆脱经济景气周期的影响,也因此既不会永远高涨,也不会永远低迷。既然如此,我们就没有理由为煤炭业眼下的困境而悲观。第一,我国经济具有巨大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未来发展空间还很大。从城镇化角度看,我国正在经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镇化进程。2014年我国的名义城镇化率仅为54.8%,户籍城镇化率则低得多,仅为36%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研究表明,未来十年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将带来超过四十万亿的投资,这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从工业化角度看,我国的工业化正处于中后期阶段,工业化的任务远没有完成,除东部少数经济发达的省市基本完成工业化外,中部、西部等省区工业化的发展还不是很充分,不少地区还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因此,中国的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将为经济增长提供多元化的“后发红利”,足以支撑未来中国经济向更高更好方向发展。第二,从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更高层面,可以寻找到对经济增长具有中长期持久推动的力量。比如“十三五”规划建议的编制,2016年初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的实施,就可以形成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中长期持久推动的力量。“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这三大国家战略的布局和实施,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在空间格局上的重大创新和突破,将会充分利用和发挥我国经济的巨大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释放出需求面和供给面的巨大潜力,凝聚起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中长期持久推动的力量。政府将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可从体制机制上给各类市场主体松绑,激发市场活力,也将成为刺激中国经济发展的实实在在“改革红利”。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确定,到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将控制在48亿吨标准煤,煤炭消费量控制在42亿吨左右,煤炭消费比重控制在62%以内。这意味着煤炭未来相当长的时期仍然是支撑我国能源消费需求的主体。因此我认为煤炭业的未来,无须悲观。煤炭业只要坚定地走整合、清洁、高效之路,未来一定阳光灿烂。
423 时间:
2016-05-06 -
来自煤矿工人的内心独白:——安全在我心中,生命在我手中
每当我们班前会学习安全事故的时候,看到一个个因血淋淋的事故摧毁一个个完整的家庭的时候,总是酸涩在眼,刺痛在心,使我们不禁呐喊:是什么带来了这不幸的灾难?频繁的安全事故能使任何一家企业走向衰败与死亡。从事故分析结果上我们总能见到这样的事实:那伤人性命、吞噬财产的熊熊烈火是那个忘记掐灭的烟头;而那从高空坠落的作业人员是因为安全带的疏忽。其实在我们的日常检修工作中,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将安全把握在自己手上。进入现场前劳保用品穿戴齐全;高空作业按规定系好安全带,不违章作业;及时发现并消除不安全隐患等,就能保证自身的安全。特别是我们检修车间的全体员工,安全对我们来说是重中之重。从小的方面来看,安全直接关系到我们每一位职工的切身利益和生命,从大的方面来看,安全关系到整个企业的形象、效益和发展。我们只有真正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安全,时刻做到“安全在我心中”,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真正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防患于未然。供稿:孙团团
255 时间:
2016-05-06 -
来自煤矿工人的内心独白:——安全在我心中,生命在我手中
每当我们班前会学习安全事故的时候,看到一个个因血淋淋的事故摧毁一个个完整的家庭的时候,总是酸涩在眼,刺痛在心,使我们不禁呐喊:是什么带来了这不幸的灾难?频繁的安全事故能使任何一家企业走向衰败与死亡。从事故分析结果上我们总能见到这样的事实:那伤人性命、吞噬财产的熊熊烈火是那个忘记掐灭的烟头;而那从高空坠落的作业人员是因为安全带的疏忽。其实在我们的日常检修工作中,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将安全把握在自己手上。进入现场前劳保用品穿戴齐全;高空作业按规定系好安全带,不违章作业;及时发现并消除不安全隐患等,就能保证自身的安全。特别是我们检修车间的全体员工,安全对我们来说是重中之重。从小的方面来看,安全直接关系到我们每一位职工的切身利益和生命,从大的方面来看,安全关系到整个企业的形象、效益和发展。我们只有真正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安全,时刻做到“安全在我心中”,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真正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防患于未然。
195 时间:
2016-05-06 -
不必悲观煤炭业的未来
煤炭行业告别“黄金十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虽然地方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脱困措施,但效果并不显著,整个煤炭行业运行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于是,不少人悲观地声称,煤炭恐怕已成咸鱼,今后再难翻身。但正如中煤协高层所言:困境前所未有,但并非绝境。当前,国内煤炭业产能严重过剩已是不争事实,而随着新能源发展、能源转型和节能减排措施推进,未来,煤炭消费需求总量必然会逐渐下降。从2012年起,煤炭消费弹性系数即呈下降趋势,2012年为0.5,2013年约0.4。以经济增长率7%-8%计算,煤炭消费弹性系数只能维持在0.2至0.3。这决定了全国煤炭结构性过剩的态势短期难以改变。但是,决定煤炭未来趋势的更重要因素是经济增长速度。笔者研究发现:宏观经济增降与煤炭消费增降呈正相关,经济增速放缓必然带来煤炭消费需求增长放缓。经济周期波动具有规律性,没有永远的高峰,也没有永远的低谷。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作为周期性行业特点突出的煤炭业,难以摆脱经济景气周期的影响,也因此既不会永远高涨,也不会永远低迷。既然如此,我们就没有理由为煤炭业眼下的困境而悲观。第一,我国经济具有巨大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未来发展空间还很大。从城镇化角度看,我国正在经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镇化进程。2014年我国的名义城镇化率仅为54.8%,户籍城镇化率则低得多,仅为36%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研究表明,未来十年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将带来超过四十万亿的投资,这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从工业化角度看,我国的工业化正处于中后期阶段,工业化的任务远没有完成,除东部少数经济发达的省市基本完成工业化外,中部、西部等省区工业化的发展还不是很充分,不少地区还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因此,中国的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将为经济增长提供多元化的“后发红利”,足以支撑未来中国经济向更高更好方向发展。第二,从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更高层面,可以寻找到对经济增长具有中长期持久推动的力量。比如“十三五”规划建议的编制,2016年初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的实施,就可以形成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中长期持久推动的力量。“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这三大国家战略的布局和实施,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在空间格局上的重大创新和突破,将会充分利用和发挥我国经济的巨大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释放出需求面和供给面的巨大潜力,凝聚起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中长期持久推动的力量。政府将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可从体制机制上给各类市场主体松绑,激发市场活力,也将成为刺激中国经济发展的实实在在“改革红利”。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确定,到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将控制在48亿吨标准煤,煤炭消费量控制在42亿吨左右,煤炭消费比重控制在62%以内。这意味着煤炭未来相当长的时期仍然是支撑我国能源消费需求的主体。因此我认为煤炭业的未来,无须悲观。煤炭业只要坚定地走整合、清洁、高效之路,未来一定阳光灿烂。
195 时间:
2016-05-06 -
全方位编织煤矿安全生产网 所有矿井均安装监控系统
“煤炭产量逐年攀升,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呈总体稳定、逐年好转的态势。”4月29日,安徽煤矿安全监察局创建十周年大会披露的数据显示,10年来,全省共建成79个煤矿安全培训机构,所有矿井均安装安全监控系统;仅四大矿业集团8年来安全投入累计就达170亿元。 瓦斯超限是导致煤矿安全的“头号杀手”。为了消除这一杀手,全省所有矿井均安装了安全监控系统,并实现全省联网,建成瓦斯抽采系统160套。高投入带来高效益,全省瓦斯抽采率2003年还不足30%,到了2008年就达到53.7%;煤矿瓦斯超限次数也由2004年的3000多次减少到2009年的78次,不少矿井还实现“零超限”。 开采技术条件落后的小煤矿是安全事故的高发地。我省以加快结构调整、淘汰落后能力、提高安全保障水平为抓手,分阶段推进煤矿整顿关闭工作。10年来,全省累计关闭地方煤矿801对,地方煤矿总数由1998年的1011对减少到目前的133对,从源头上规范了采矿秩序,改善了安全条件,增强了矿井防灾能力。
336 时间:
2010-04-23 -
全方位编织煤矿安全生产网 所有矿井均安装监控系统
“煤炭产量逐年攀升,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呈总体稳定、逐年好转的态势。”4月29日,安徽煤矿安全监察局创建十周年大会披露的数据显示,10年来,全省共建成79个煤矿安全培训机构,所有矿井均安装安全监控系统;仅四大矿业集团8年来安全投入累计就达170亿元。 瓦斯超限是导致煤矿安全的“头号杀手”。为了消除这一杀手,全省所有矿井均安装了安全监控系统,并实现全省联网,建成瓦斯抽采系统160套。高投入带来高效益,全省瓦斯抽采率2003年还不足30%,到了2008年就达到53.7%;煤矿瓦斯超限次数也由2004年的3000多次减少到2009年的78次,不少矿井还实现“零超限”。 开采技术条件落后的小煤矿是安全事故的高发地。我省以加快结构调整、淘汰落后能力、提高安全保障水平为抓手,分阶段推进煤矿整顿关闭工作。10年来,全省累计关闭地方煤矿801对,地方煤矿总数由1998年的1011对减少到目前的133对,从源头上规范了采矿秩序,改善了安全条件,增强了矿井防灾能力。
204 时间:
2010-04-23